小麥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技術指導意見 |
作者:佚名 文章來源: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
2021年11月27日 20:54 |
一、總體目標
堅持“預防為主、綜合防治”植保方針,落實“政府主導、屬地責任、聯防聯控”工作機制,大力推行小麥全生育期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,強化監測預警,推進統防統治、綠色防控、科學用藥,適時組織應急防控,切實提高小麥赤霉病防控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,力爭將小麥赤霉病危害損失率控制5%、病粒率控制在3%以內。
二、防控策略
以調整品種布局、優化耕作制度為基礎,以分類指導、分區施策為重點,以主動出擊、科學用藥為關鍵,從小麥播種開始,推行良種良法配套、農機農藝融合、農業措施與化學防治并舉,把小麥赤霉病防控的關鍵技術貫穿于小麥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全過程,切實減輕病害發生危害程度,降低毒素污染風險,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。
三、關鍵技術
(一)推廣抗(耐)病品種。因地制宜種植具有較強抗(耐)赤霉病的優良品種。江漢平原、鄂東是赤霉病常發、重發區,尤其要選擇對赤霉病有一定抗耐病品種,如揚麥23、揚麥33、揚輻麥4號、鄂麥DH16、鄂麥006、鄭麥9023、襄麥25、襄麥55、西農979等等,堅持品種適區種植,堅決杜絕跨區引種、避免盲目引進高感病品種,強化品種“多亂雜”治理,突出區域內品種相對一致性,每個縣明確2-3個主栽品種、搭配幾個輔助品種,利于田間管理和防治指導,減輕后期赤霉病流行風險。
(二)推行種子處理。小麥藥劑拌種不僅能有效防治條銹病、白粉病、紋枯病、黑穗病、蚜蟲、麥蜘蛛和地下害蟲等病蟲害,同時對小麥赤霉病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。拌種劑可選擇戊唑醇(苯醚甲環唑、咯菌腈等殺菌劑)+吡蟲啉(或噻蟲嗪等殺蟲劑)包衣或拌種。拌種或包衣時可增加海島素或蕓苔素內酯、碧護等植物免疫誘抗劑,以促進小麥根系發育,提高小麥抗逆性(抗凍、抗病、抗旱、抗澇等),從而提高小麥產量。種子處理覆蓋率要求達90%以上,制種田要求種子處理全覆蓋。
(三)加強農業防控措施。農業防控是控制或延緩病蟲發生危害的重要措施。推行精細整地、適墑適期適量播種以及播后鎮壓和及時灌溉等農藝措施,力爭一播全苗、勻苗、壯苗,增強植株抗病蟲能力。同時,赤霉病常發區推行秸稈粉碎、深翻還田,盡量避免玉米、水稻等作物秸稈裸露在土壤表層,壓低菌源基數,減輕抽穗揚花期防控壓力。
(四)堅持花期預防為主。江漢平原、鄂東麥區是常年重發流行區,要堅持“主動出擊、見花打藥”不動搖,抓住小麥抽穗揚花這一關鍵時期(對赤霉病高感品種,首次施藥時間可適當提前到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),及時噴施對路藥劑,5-7天后進行第二次防治,如施藥后3-6小時內遇降雨,應及時補治;鄂北、鄂西北等主產區,堅持“立足預防、適時用藥”不放松,結合天氣預報,抽穗揚花期一旦遇降雨天氣,立即組織施藥預防,如遇連陰雨或連續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,應搶晴組織第二次防治。
(五)推廣新型植保藥(械)。傳統藥劑多菌靈已產生抗藥性,應減少或停止使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制劑,可選用氟唑菌酰羥胺、丙硫菌唑、丙唑·戊唑醇、咪銅·氟環唑、氰烯·戊唑醇等藥劑,選擇耐雨水沖刷劑型,注重交替輪換用藥,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產生。推薦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、自主飛行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,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,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。同時,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、沉降劑等,提高施藥質量,保證防治效果。
(六)及時搶收入倉。小麥成熟后,應及時收割、晾曬、篩選,如遇陰雨天氣,應采取烘干措施,防止收獲和儲存過程中濕度過大,導致病菌再度大量繁殖,造成毒素二次污染。
四、保障措施
以小麥赤霉病為主的重大病蟲防控事關夏糧穩定生產。各地要強化組織發動,從秋播開始,高效落實以赤霉病為主的各項防控措施,確保來年夏糧豐產豐收,為贏得全年糧食安全生產打下堅實基礎。
(一)強化組織發動。小麥赤霉病是影響全年糧食穩定生產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不利因素,各級要把防控好赤霉病作為穩糧保供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,全面落實“政府主導、屬地管理”的工作機制;緊緊圍繞小麥赤霉病防控的關鍵環節、重點措施,超前謀劃布局,落實防控責任,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。要充分發揮中央救災資金和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資金的示范引導作用,積極爭取將赤霉病應急防控所需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,確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開展。
(二)強化監測預警。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,必須在全面掌握苗情、品種抗性、菌源基數的基礎上,結合小麥抽穗揚花期的天氣變化,及時會商分析,科學研判赤霉病發生趨勢,準確發布赤霉病預報預警信息。要強化信息調度,赤霉病防控期間實行防治信息日報制和發生情況周報制。
(三)強化服務指導。要充分運用廣播電視、報紙和明白紙、微信、QQ、手機短信等多種宣傳形式,全方位、立體化宣傳赤霉病綜合防控技術以及預防控制的必要性,積極引導種植戶開展種子藥劑處理、選用優良抗耐品種、適期適量播種、科學肥水管理,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流行條件。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,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培訓和服務指導。防控關鍵時期要積極組派精干力量,采取蹲點包片、進村入戶等方式,突出把好選藥關、用藥關,“面對面”、“手把手”指導種植戶科學開展防控指導,確保防控技術措施落實到田。積極開展以赤霉病為主的小麥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,發揮示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,提升大面積防控水平和防控效果。
(四)強化統防統治。各地要發揮中央和地方財政支農資金作用,通過政府購買服務、發放防控物資等多種形式,大力扶持發展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,強化裝備水平、提高服務能力,發揮其在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中的骨干和示范引領作用,適時組織開展應急防治,解決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窗口期短、時效性強,以及一家一戶“打藥難”“亂打藥”等問題,切實提升防控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,提高防控效果、效率和效益。 |
|
 |
版權聲明 |
|
凡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 本站原創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湖北農業網
(hbnyw.com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
發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湖北農業網 (hbnyw.com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|
|
|
|
|